原標題:“讓制造業回歸”,還是讓衰退回歸?
衰退的預言正在成為美國經濟的現實。4月30日,美國商務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美國GDP環比按年率計算萎縮0.3%。
這是美國經濟三年來的首次萎縮。與今年1月本屆美國政府就任時“讓制造業回歸”的“雄心壯志”不同,與4月初宣布所謂“對等關稅”時的狂熱也不同,-0.3%,這一冷冰冰的數字揭開了關稅戰的荒誕真相。
當美國政府試圖用關稅筑起壁壘,以“交易”的名義訛詐全世界的時候,最先被訛詐的反而是美國企業和民眾。4月29日,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發布的《美國對華出口報告》指出,這輪危險的貿易戰的最新動向,將重創美國出口商并削弱美國的全球競爭力。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會長譚森直接警告稱,若這些關稅持續存在,中美貿易將面臨斷崖式下滑,進而有可能動搖美國經濟的穩定性。
美國企業的“看衰”撕碎了“讓制造業回歸”的幻想。截至4月22日,標準普爾500指數五分之一的藍籌股企業在一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都在談論關稅戰的不利影響,其中四成以上的企業提及“衰退”,而上個季度幾乎沒有企業談論衰退。
受關稅戰的普遍影響,醫療設備制造商波士頓科學儀器公司今年將損失2億美元,強生公司因醫療器械關稅產生的成本將達到4億美元,雷神技術公司今年的稅前營業利潤可能損失8.5億美元。3M公司將在110家工廠和88個配送中心組成的網絡中進行生產和庫存的轉移,以規避關稅戰所造成的風險。建筑商普爾特集團的測算更具象征意義:關稅戰使每棟新房售價平均增加約5000美元,將“美國夢”變成美國民眾更難以承受的奢侈品。
最近,社交媒體上美國洛杉磯港與中國上海港進出港貨輪的實時動態對比讓不少博主驚呼,“這座西半球最繁華的港口陷入了停滯”。洛杉磯港執行董事吉恩·塞羅卡4月29日對媒體表示,洛杉磯港下周入境貨運量預計將比去年同期下跌超過35%,關稅政策將導致美國消費者的購物選擇越來越少,商品價格越來越高。
洛杉磯港這座主要承運中國貨物的港口之“冷清”,只是關稅戰影響普通美國民眾生活的一個縮影。許多美國民眾在社交媒體上發出自己的“關稅戰應對方案”:提前囤貨,跨境采購,涌入中國電商平臺。面對暗淡的經濟前景,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連續第4個月下跌。
有分析認為,美國政府的此輪關稅戰實質上是對全體美國人加稅,是一場針對美國經濟的無差別傷害。美國三大零售商沃爾瑪、塔吉特和家得寶的負責人日前警告美國政府——對中國商品加征關稅將很快導致美國商品價格上漲和“貨架空空如也”。美國前財長薩默斯稱,美國正在推進的加征關稅措施或導致200萬人失業,每個家庭將損失5000美元以上收入。
盡管美國政府宣稱關稅戰是為了“讓美國再次偉大”,但美國各項經濟指標的下降,無疑證明美國企業、農民、牧場主、工人和消費者正在承受關稅戰的直接沖擊。美國《政治報》批評新一屆美國政府的初期經濟表現,稱這一開局與企業界對繁榮經濟的預期大相徑庭。
隨著衰退陰影加深,美國政府面臨的內外壓力與日俱增。在國內,十多個州起訴聯邦政府,要求停止關稅政策,特朗普的支持率持續創紀錄地走低。在國際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大幅下調2025年美國經濟增長預期,歐盟準備動用“最有力的貿易措施”進行反制,日本則在與美談判中明確拒絕加入“對抗中國的經濟集團”,而中國與東盟、歐盟、日本等全球貿易伙伴的合作還在持續深化……
這些不斷出現的新現實,描繪著美國政府不得不面對的困境——沒有多少國家會排著隊乞求美國,美國頻繁聲稱即將與各國達成協議也改變不了衰退的事實。其實,解藥就擺在桌上。關稅戰、貿易戰沒有贏家,如果美國想通過對話談判解決問題,就應該停止威脅施壓,在平等、尊重、互惠的基礎上與世界展開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