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3月31日電 (趙婧姝 蘇婧欣)在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現場,人工智能(AI)應用幾乎隨處可見。場館內,中外賓客圍觀數字孿生機器人揮毫寫下“中關村”字樣;會場中,展示屏上AI語音識別系統正實時將演講者發言轉為中英雙語文字;走進新聞中心,數字主持人正在熒屏上介紹年會日程……人工智能發展也成為論壇的熱點議題,多位與會專家強調,AI的快速發展應“以人為本”。
中國科技館館長郭哲說,目前AI在計算底層邏輯上逐漸向模仿人類神經網絡與大腦學習轉變,逐步模仿人類的創造性與審美判斷,“體現出AI觸角已進入人類的創造性領域”。他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應重新思考人類在AI時代的主體性地位。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東亞辦事處代表夏澤翰表示,UNESCO認識到AI發展對人類主體性地位的潛在影響,故而重視在AI發展中保護人的權益。2021年,UNESCO通過《人工智能倫理問題建議書》。夏澤翰說,“我們需確保采取‘以人類為中心’的方法,使用AI來改善社會,并確保AI的使用合乎倫理。”
夏澤翰舉出AI發展帶來的新倫理問題,“假若有一種由AI驅動的警衛,在即將發生交通事故時,它會優先保護道路上的孩童還是汽車等物質財產?”
“要確保AI發展惠及人類,而非損害人類福祉。”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傅曉嵐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說。
“要從底層的Al數據治理、算法設計倫理層面體現人文關懷。”傅曉嵐說,還要將人文關懷精神貫穿AI技術發明創造及發展過程中,例如在算法中消除隱藏在數據中各種形式的歧視,糾正AI帶來或加深的潛在偏見與不平等。同時,要在AI應用具體場景中實現人文關懷,促進社會包容與可持續發展,關心弱勢群體。
“要在AI幫助下構建一個更有溫度的社會服務體系,使服務惠及每一個需要得到幫助的人。”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說,該公司正在探索AI助殘模式,開發相關技術使聽障人士“變聽為看”、視障人士“變看為聽”,為運動障礙人士、精神障礙人群提供照顧、陪伴及情緒識別服務等。
“在AI迅速發展的當下,人類獨有的創造性與獨立思維方式至關重要。”郭哲說,包括AI在內的科學發展事關人類福祉的共同未來。他認為,對于AI技術,以及未來可能出現的新的顛覆性技術,要以開放的姿態加以吸納,并在此過程中尊重人的創造性,特別是“以人為中心”的精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