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吧兄弟》、《明星家族的2天1夜》、《兩天一夜》……最近這陣子,韓式綜藝扎堆亮相,催熱內地熒屏。但隨著節目的播出,越來越多的觀眾發現,很多節目無論風格、內容都頗為相似,甚至已經到了“千人一面”的地步。那么問題來了,緣何天價拿來的節目也有創意瓶頸?癡迷“韓流”是否就是內地綜藝的出路?
傻傻分不清 多檔節目環節雷同
這邊是鄧超、王寶強、Angelababy玩起了指壓板跑步大賽,那邊是卜學亮、杜海濤、李菲兒在操場上做類似的鐵人三項;這邊是李晨跟著大媽跳廣場舞,那邊白舉綱也學起了成都當地的晨練舞;這邊暴走西湖研讀《白蛇傳》,那邊集體穿漢服致敬詩圣杜甫……
在最近的兩周時間里,相似的游戲環節就在《奔跑吧兄弟》、《明星家族的2天1夜》等幾個韓式綜藝中反復出現。再加上相差無幾的節奏、風格相仿的字幕,如果不是參與明星嘉賓有所不同,觀眾甚至可能犯迷糊:這到底是哪個節目?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在國內綜藝節目上看到令人“傻傻分不清”的相似橋段了。
《爸爸去哪兒》和《人生第一次》里都出現了如出一轍的“選房子”、“父母下廚”等橋段;《花樣爺爺》和《花兒與少年》里則一再重復上演“迷路、缺錢、暴走”的情節;而《兩天一夜》、《極速前進》等節目中,也都出現了明星在街頭狂奔等風格頗為接近的內容。
換湯不換藥 節目再火也難持久
但凡是親子類真人秀,不外乎是父母手忙腳亂,兒女天真活潑;但凡是生活類真人秀,不外乎去山清水秀的郊外,玩一回廚藝挑戰;但凡是競技類真人秀,不外是團隊作戰窘態百出……究竟是從何時開始,戶外真人秀竟何以變得“千人一面”?
原因無他,內地熒屏上扎堆的戶外真人秀大多帶有深深的韓式烙印。而節目形式、游戲環節的雷同,本就是韓國電視人的隱憂。對此,《明星家族的2天1夜》總導演、韓國資深電視人陳少華坦言,和《奔跑吧兄弟》的韓方導演一樣,他們這一批共事過的韓國電視人都在探求中國市場的競爭與潛力,“因為就算在韓國國內,也不會有更新的內容和設計出現了?!?/p>
而這種創造乏力的瓶頸,也同時影響著整個亞洲乃至全世界的綜藝節目。比如,一再傳出停播傳聞的《康熙來了》近年收視率不斷下滑,《美國好聲音》、《美國偶像》等逐漸變得不溫不火、后繼乏力;又比如在韓國本土也有粉絲對《Running Man》提出質疑,認為其陷入思維定勢,難以持續吸引觀眾。
物極則必反 本土創新迫在眉睫
或許有人會說,韓式綜藝在內地流行不過兩年,談審美疲勞為時尚早。但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冷凇看來,棚內綜藝節目在近兩三年內消耗了國外10年的模式累計,戶外真人秀如果長期野蠻霸占熒屏,也可能出現物極必反的情況。
那么,出路到底在何方?有業內人士提出,對現有的“韓范兒”綜藝而言,打“文化牌”可能是不錯的選擇。曾制作過《情書》、《家族誕生》等經典韓國綜藝的陳少華直言,在中韓合作的過程中,雙方越來越重視文化的交融,“我們不斷和中方團隊交流,把新奇的設計和中國特色文化相結合。這一點演員們都很認可。比如杜海濤就告訴我,每期拍攝都讓他有印象深刻的設計。”
而對于謀求推出新節目的電視人而言,消化已有模式并進行再創造,同樣大有可為。比如新開播的《一年級》,不僅延續了《爸爸去哪兒》的觀眾群,在技術和形式上也略有新意。而主打高科技的《星星的密室》,雖然或許未必能被迅速接受,但有所嘗試,總算還是值得鼓勵的。(記者 甄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