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為了切實豐富市民的“菜籃子”,鼓起群眾的“錢袋子”,確保農民持續穩定增收,不斷加強新技術推廣與應用,大力發展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商州區多措并舉,全力推進“菜籃子”工程建設,全區蔬菜產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目前,全區建成蔬菜基地38個,無公害蔬菜種植面積達到5萬余畝(其中設施蔬菜基地11個1780畝)。
一是制定五年規劃,實施項目建設。去年以來,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多次深入商州區檢查指導“菜籃子”工程建設工作,要求商州在“十二五”期間完成1萬畝設施蔬菜基地建設任務。商州區及時組織調研,明確發展思路和發展模式,制定了《商州區十二五時期設施蔬菜發展規劃》。按照“路邊是重點,百畝是起點,大戶來運作,鄉村抓流轉,質量高標準,行動要迅速”的模式推進項目建設,通過抓流轉、選實體(能人)、保規模、成基地、樹典型、轉觀念、促發展,迅速掀起設施蔬菜建設高潮。
二是出臺優惠政策,支持項目建設。區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蔬菜產業發展的決定》、《商州區土地流轉實施細則》,對“發展設施蔬菜面積在50畝以上的大戶,每畝給予4000元的設施蔬菜補貼資金;流轉面積在100畝以上流轉年限在10年以上者給予每畝100元的流轉費用補貼”,每超過100畝的基地,從外地聘請1名技術員,并對產業基地內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予以配套,為設施蔬菜產業奠定了良好的發展基礎。
三是加強領導,狠抓項目建設。年初,區上成立了商州區設施蔬菜項目建設領導小組,要求各級、各部門加強協作,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推進設施蔬菜項目建設。區政府與各有關鎮簽訂了目標責任合同書,區考核辦把設施蔬菜建設納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區委、政府兩辦督查室定期開展檢查、督查和評比工作,并實行月檢查、季通報。在項目建設中采取“三大起步”,即大戶發展、大基地建設、大資金扶持;“三化運作”,即企業化融資、合作化組織、市場化推進;“三力并舉”,即行政措施推動、經濟手段帶動、市場手段拉動。區財政、電力、國土、扶貧、水務、林業、交通、氣象、金融等部門抓早動快,積極配合,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為設施蔬菜建設快速成規模、出效益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四是統籌安排,搞好全程服務工作。區農業部門積極做好產前農資供應、產中技術跟進、產后加工銷售的全程服務工作。在設施蔬菜生產的關鍵環節和主要階段,通過舉辦培訓班、現場會、印發科技資料等多種形式,及時讓農戶掌握先進的實用技術,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指導基地合理安排種植茬口,確保建一個成一個,并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對已建成的基地及時組織驗收,按照相關優惠政策及時將扶持資金兌現到位。同時,加強市場體系建設,發展壯大各類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成立蔬菜專業合作社,積極扶持蔬菜加工銷售和中介組織及龍頭企業,通過“農戶+基地+專業合作社+加工企業”的形式,建立起產銷服務體系,延長產業鏈條,增加附加值。目前,全區注冊成立蔬菜專業合作社16個,申報審批市級龍頭企業3個。
五是積極搭建融資平臺,壯大產業規模。基礎設施薄弱,金融支持力度相對較小,是制約設施蔬菜規模化、產業化發展的瓶頸。區政府積極地采取得力措施,主動出擊,加強聯系,與基地實行銀企對接,切實解決融資難的問題。
六是積極應對蔬菜滯銷,切實采取措施增加農民收入。入春以來,受大市場和今年氣候特點的影響,菜賤傷農,為維持蔬菜市場平穩,幫助菜農尋找銷路,區政府及時召開新聞發布及推介會,大力挖掘本地市場,積極與企業、機關、學校和駐軍聯系,實施直銷直供,加強農超對接,降低流通費用,詳細調研,實行個別品種補貼,指導農民合理安排種植品種和茬口。
七是積極開展蔬菜檢驗檢測工作,確保蔬菜市場安全。隨著農產品監管體系建設不斷完善,全區在11個蔬菜基地、6個超市和5個蔬菜市場建立了蔬菜農藥殘留檢測室,實行市場準入制度。區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每周對各蔬菜基地、超市和蔬菜批發市場進行2-3次農藥殘留檢測,確保了全區蔬菜市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