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州區大趙峪街道劉河村的中藥材育苗基地
早春時節,漫山遍野的連翹花成為商州一道獨特的風景。
地處秦嶺深處,氣候溫潤,草木繁茂,中草藥是大山饋贈給商洛的特色資源。
據調查,商州境內中藥材種類多達50多種,桔梗、黃芩、連翹、五味子、金銀花、柴胡、丹參、山茱萸和天麻等具有鮮明的商州道地特性,其中,商洛丹參獲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十四五”以來,商州立足資源稟賦,做強特色優勢,將中藥材作為助力地方經濟、促進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來抓,成立中藥材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制定發展規劃,確定發展目標,著力推動以連翹、丹參、桔梗、黃芩、五味子、牡丹、山茱萸、金銀花、菌藥、黃姜“十大商藥”為主的傳統中藥材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從零星種植到區域化推進,數年間,中藥材產業在商洛大地已成星火燎原之勢,發展勢頭強勁,市場前景大好,初步形成集育苗、種植、粗加工、精深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產業體系,實現中藥材產業全鏈條發展,為區域經濟發展、鄉村振興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
科學布局 打造道地藥材板塊
初秋時節,商州區夜村鎮李河灘村的坡塬上,中藥材柴胡尚在花期,星星點點的黃色小花開成一片,煞是好看。
村黨支部書記王剛說:“很早的時候,當地人并不知曉藥材的經濟價值,山上到處是野生中草藥,卻沒人搞人工種植。2000年前后,有2個村民從山上挖了野生柴胡、黃芩拿回家試種,沒想到一試就成了,這才引進更多的藥材品種,開始大面積種植。”
代建衛就是從那時候發展起來的種藥大戶,一開始,他在六七畝地里種下黃芩,但黃芩難以采挖,山坡地不適合機械作業,人工采挖又太費事,不僅工錢貴,也叫不到人,相比較,柴胡用手一拽就出來了,省工省事。發現了這一點,代建衛適時調整了柴胡和黃芩的種植比例。嘗到種藥的甜頭,代建衛又販起了藥材,10多年間,他逐漸建立并積累了穩定的客戶群,產品遠銷亳州、安國等地。
如今,李河灘村492戶1663人,基本戶戶種藥,全村利用山林地種植柴胡、黃芩、連翹、桔梗等藥材達3000多畝。王剛介紹,目前,全村有5個中藥材合作社、8個藥材收購門市部,和陜西新雨丹中藥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藥企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
李河灘村中藥材產業只是商州區著力打造道地藥材板塊的一個生動例證。三岔河自古以來盛產野生連翹,2022年初,商州區十大開工項目之一的三岔河流域萬畝連翹上山入林項目啟動,作為省級鄉村振興示范鎮的三岔河鎮成為先行試點鎮。
三岔河鎮林業分站站長南永文告訴記者,去年春季,商州區林業局為三岔河鎮8個村及麻街鎮的3個村免費發放連翹苗120多萬株,并安排技術人員現場指導,在沿線的荒山林地、地塄地坎上插空栽植,加上2018年、2020年實施退耕還林政策栽下的3000多畝連翹,該流域連翹種植面積達到1.8萬多畝。
“今年連翹價特別好,一斤鮮的賣32元,有村民
上山采摘野生連翹,聽說賣了兩三萬元。”南永文說,在規模化栽植連翹的同時,今年4月份,商州區林業局又從東北運來優質的五味子種苗,在三岔河鎮三星、閆坪、三岔河社區栽種3200畝。平時,經常有大學、藥企、相關部門的專家和科技特派員下鄉指導技術。10月份,鎮上也將組織農技人員對連翹進行科管,以保障萬畝連翹見成效。
近年來,商州區充分考慮道地藥材生長習性和種植傳統,因地制宜確定重點發展品種,規劃了八大品種優良、區域特色明顯的道地藥材板塊:北寬坪鎮的桔梗、蒼術、金銀花板塊,夜村鎮的桔梗、黃芩、柴胡板塊,沙河子鎮的桔梗、黃芩板塊,大荊鎮、腰市鎮的苦參、連翹、山茱萸板塊,牧護關鎮的白及、葛根、連翹板塊,三岔河、麻街鎮的“萬畝連翹”及五味子板塊,楊峪河鎮、楊斜鎮、黑山鎮的豬苓、天麻、五味子板塊。
據商州區林特產業發展中心主任王建軍介紹,截至目前,中藥材產業已覆蓋全區18個鎮辦30多個重點村,種植面積突破25萬畝,年產中藥材11萬多噸,產值達到15億多元,全區發展中藥材種植萬畝鎮2個、區級中藥材規范化種植基地1個。
品質升級 探索多樣化種植模式
“讓藥回歸山林,讓藥回歸自然。”很難想象,這句話是商州區大趙峪街道羅村一位藥農所說。
這位藥農名叫田福民,和一般的藥農相比,他不僅種藥,還花費數十年時間苦心鉆研各類野生藥材的生長環境和特性,探索仿野生種植模式。
田福民告訴記者,他幾次參加職業農民培訓,授課老師都會強調藥材農藥殘留超標的危害,“藥材好,藥才好。吃了這種藥材,也許治好了原本的病,但也對人體、對土壤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何謂仿野生種植?田福民解釋:“就是不打農藥,不用化肥,適時除草。”
“有些草也是藥,與種植的藥材有互生互補的作用。比如桔梗地里愛長白茅根,白茅根根系深,不好除掉,留在地里反而能保持地皮濕潤,遮陰擋陽,避免積水,減少病蟲害。”田福民說,對這類種植方式,有人不認同,說是地荒了,其實不然,除了生長年限有些長,產量有些低,仿野生種植不僅節省人力和成本,最重要的是提升了藥材的品質和療效。從長遠來看,不與蟲草為敵,不與良田爭地,最終達到生態平衡。
這套理論也被田福民用在了實踐中。在他家的后山上,分塊種著桔梗、黃芩、蒼術、苦參、黃精、柴胡、丹參等中藥,面積不大,長出的藥材卻深受市場青睞,很多高校、藥企的專家慕名前來考察、采樣。9月1日,記者采訪時,就碰到陜西師范大學的李明珠教授帶著學生來采挖丹參做課題研究。
“北京同仁堂的專家多次來基地考察,對商洛的生態和地理環境非常滿意,特別肯定了這種仿野生種植模式。”田福民說,今年,北京同仁堂海南控股有限公司和他簽訂了長期購銷協議,這讓他備受鼓舞,接下來還想研究旋覆花、射干、白頭翁等野生藥材的繁育方法。
這些年,商州區藥農們還先后摸索出玉米套種柴胡、芝麻套種黃芩等多樣化的種植模式,這也是在掌握藥材的藥性后,選擇的最適宜藥材生長且一地多用的科學種植方法。
“在政府的引導下,不少藥農意識到規范化種植的重要性,像過去黃芩3年一挖,現在改成4年一挖,就是為了保證藥材的品質。”田福民說。
商州區林特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崔曉濤告訴記者,今年以來,全區大力倡導發展“有機中藥材”,加強對野生中藥材的保護,推廣中藥材無公害標準化種植,保障從這里產出的藥安全、有效、穩定、可控,實現中藥材產業綠色健康可持續發展。
延伸鏈條 提升產業附加值
在進行產業聚集和規模擴張的同時,商州區中藥材產業開始邁入標準化育苗、現代化倉儲、精深化加工、信息化交易的新發展階段。
走進商州區大趙峪街道劉河村的中藥材育苗基地,13個現代化大棚依次排開,進入其中一棚,綠意撲面而來,天麥冬和五味子種苗長勢喜人,空氣中飄散著淡淡的藥香。
據劉河村黨支部書記劉三友介紹,2021年以來,村上爭取了140多萬元的項目資金,治理了水毀河堤,拓寬了產業路,修建了這13個大棚,配套建設保溫、噴淋、排水等設施。去年,劉河村將育苗基地租給脫貧戶陳侃處、劉都恨,每年承包費5萬元。
“你看,棚里的這些土都是從河南運回來的。”陳侃處說,育苗是個精細活,得考慮到土壤、溫度、溫度方方面面的因素。目前,基地有20多種藥苗,主要通過淘寶、拼多多等平臺銷售,在市場上供不應求,年可增收40多萬元,為30多戶群眾提供了就業崗位。
劉河村半山半川,素有種藥的傳統,自育苗基地建成后,就走上了一條綠色循環的發展路子。“目前,我們正在培育野菊花和艾葉苗,計劃分發給群眾在房前屋后和路邊種植。”劉三友說,目前,全村中藥材種植面積達1200畝,其中桔梗因品質優良遠銷到韓國成為健康食材。
近日,商州區沙河子鎮柿園子村野山生態藥材種植合作社內車來車往,一袋袋打包好的藥材從這里運往全國各地。“9月1日當天,河北的藥販就拉走了10噸酸棗。”負責人邵小龍說。
該合作社成立于2014年,建有倉庫,購置了烘干設備、切藥機等。邵小龍說,他們常年收購本地中藥材,并進行分級、清洗、切片等粗加工,主要對接北京同仁堂、揚子江藥業、神威藥業、以嶺藥業等知名藥企。目前,合作社年銷售額達9000多萬元,帶動就業3000多人次,輻射周邊20多個村,帶動種植戶2000多戶,戶均年增收3萬元。
這兩天,商州區牧護關鎮韓峪川村的朱志永也十分繁忙。“天天有車來拉貨,這邊拉走,那邊還得補貨。”
7年前,朱志永以小微企業的形式成立了林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從事中草藥種植、收購、加工、銷售業務,安排了一批脫貧戶、移民搬遷戶進廠務工,通過訂單農業帶動群眾種植中藥材1200多畝,2018年榮獲“全國百家農產品優質基地”稱號。
此外,陜西香菊藥業集團、陜西森弗天然制品有限公司、陜西康城藥業股份有限公司、陜西篤誠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等知名藥企相繼落戶,形成商州區生物醫藥產業鏈條構架中的核心。目前,商州區有藥業合作社78家、藥材產銷加工小微企業2家、生物醫藥企業8家、較大的醫藥生產企業5家。
記者從相關部門獲悉,今后,商州區將繼續扶持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和產業大戶,抓緊建設商州區中藥材交易市場及倉儲物流園,持續提升中藥材產業附加值,強化品牌塑造和推廣,爭取在“十四五”末實現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35萬畝、增加產值5億元的目標,全力推進中藥材產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