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通訊員 穆社國 何玉玲)近年來,洛南縣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省級生態文明示范縣創建為抓手,以洛河源國家濕地公園建設為主戰場,按照“保護優先、科學恢復、合理利用、持續發展”的原則,扎實開展濕地保護工作,著力構建“流域水質保持優良、生態環境全面提升、生態經濟高效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文明新格局。目前,全縣濕地面積達6.38萬畝,受保護濕地面積3.57萬畝,濕地保護率達56%,實現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共贏。
系統化高位推動,強化綜合保障。洛南縣將濕地保護納入全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按照“規劃先行、突出特色、項目帶動、打造精品”的工作思路,把濕地建設與利用作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助力,不斷完善濕地保護體系,加快推進濕地分級管理。成立了以縣委書記為組長的濕地公園管理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主管縣長親自抓、林業局長具體抓、縣林業站長實際抓的“三長”包抓責任制;協調職能部門與4個鎮辦簽訂國家濕地公園共建共管協議,積極實施一退(退耕)二限(限制魚塘、限制蓮池隨意擴展)三還(還蘆葦、還水面、還濕地)生態恢復治理工程。抽調專業技術人員認真做好洛河源國家濕地公園人工輔助自然重建植被規劃作業設計及施工計劃,將各個項目建設任務分解落實到各個河段、灘涂、山頭地塊,分解到部門和鎮辦,切實形成了政府領導、林業牽頭、部門聯動、社會關注、群眾支持的良好局面。
立體化宣傳教育,營造濃厚氛圍。洛南縣充分利用“世界濕地日”“世界環境日”“愛鳥周”“野生動物保護法宣傳月”等活動節點,堅持線上與線下相結合,采取多種形式,深入宣傳《陜西省濕地保護條例》《野生動物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大力宣傳濕地功能和價值等相關知識,先后在全縣中小學普及開設濕地課堂,在社區開辟濕地文化廣場,不斷增強全民濕地保護意識。引導群眾主動抵制和舉報亂排污水、亂倒垃圾和偷獵野生動物等破壞濕地資源行為,使珍惜濕地、保護濕地、建設濕地成為廣大干部群眾的自覺行動。
工程化修復治理,提升濕地功能。洛南縣以洛河源國家濕地公園建設為依托,整合林業、環保、水利、建設等領域生態綜合治理工程,加大濕地徑流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統籌推進洛河流域濕地廢棄物清理、水質保潔、河床恢復、河道治理、濕地生態修復工程,扎實推進退耕還濕試點和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試點,確保濕地生態系統安全。投資4000多萬元,建成洛南縣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廠,建設環保廁所9座,垃圾收容站14處,安置垃圾箱(桶)260個。整合資金2000多萬元,在洛河濕地沿線實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飛播造林4萬多畝。采取多種科學植被恢復技術,努力提高項目區域內植樹種草成活率、保存率及覆蓋度,加快人工輔助濕地植被恢復進程,實施人工恢復重建植被建設130多公頃。通過系列保護與修復措施,洛河濕地結構功能不斷優化,生物多樣性日益豐富,濕地動物種群數量增至269種,植物338種。
全域化巡查監測,守牢安全底線。洛南縣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自然保護地日常巡查監管的通知》,堅持周巡護月調度制度,與周邊鎮辦及社區簽訂了共管協議5份。在濕地公園內新修巡護道路9公里,維修巡護道路12.6公里,建立鳥類監測點4處、植物固定監測樣地6處、野生動物監測線路3條、視頻監控中心1個、安裝視頻探頭13部、紅外線遠程視頻監控系統1套,設立投食點30多處,建設鳥類隱蔽地200公頃,實現了對濕地公園動植物、環境衛生、居民游憩等全方位的動態監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