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末尾,西安細雨綿綿。沿著未央區朱宏路西側一條不知名的小路前行,兩旁村寨一切如常。
這片曾見證中國歷史輝煌的“城中村”——漢長安城遺址,正處于命運的十字路口:西安正計劃通過建立一座75平方公里的漢長安城大遺址保護特區,一方面推動歷史遺址保護,同時推進城市化進程。
不過,此次確定“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在37平方公里的遺址保護區外另外圈定38平方公里土地,以“外圍開發反哺遺址區”,使經歷過唐大明宮遺址保護的文保人士擔心,漢長安城遺址保護或將復制“大明宮遺址保護模式”,重蹈其“遺址搭臺、經濟唱戲”的覆轍。
啟動遺址保護
按西安官方表述,漢長安城遺址是中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遺跡最豐富、文化含量最高的都城遺址,在世界范圍內具有唯一性。“這是一段無法忘卻的歷史,也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西安市市長董軍形容。
作為1963年由國務院確定的國家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長期以來,漢長安城遺址范圍內的基本建設工程被嚴格控制。至今,這里仍只是一片房屋低矮的村寨。
但這片南鄰西安北二環,西、北為三環路環繞的遺址區,距西安市中心地標鐘樓只有20分鐘車程,與其一路之隔的朱宏路東側早已是高樓林立的繁華所在。尤其在西安市政府北遷、西安發展重心北移的情況下,其區位之優越,更加明顯。
是故多年來,呼吁開發該區域的聲音一直不斷。有觀點認為,漢長安城遺址上居住著幾萬人,其日常的種地,建煤場、市場都是對遺址的破壞。因此,“漢長安城遺址開發就是保護,不開發就是破壞”,陜西省決策咨詢委員會咨詢委員、西安市政府參事張寶通說。
今年8月3日,西安市委常委會討論通過《西安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實施方案》(以下稱《方案》),8月16日,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及管委會掛牌成立。這標志著漢長安城遺址保護工作邁入了實質性推進階段。
按照《方案》,特區建設將分三個階段:今年起至2013年12月為第一階段,啟動、完成7.14平方公里的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申報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工作。
第二階段為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完成漢長安城遺址考古普探成果的規劃調整和主要文物本體的保護和展示,全面啟動特區建設范圍內的基礎設施。第三階段為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完成漢長安城考古遺址公園建設。
是否復制“大明宮模式”
曾主導大明宮遺址保護,有“地產市長”之稱的西安市副市長段先念出任漢長安城遺址建設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令文物界憂心漢長安城遺址保護可能將復制“大明宮模式”。
所謂“大明宮模式”,是指此前西安對唐朝宮城大明宮進行整體保護和開發利用中所尋找到的資金平衡之道。其操作可以概括為:對遺址區和周邊區域的居民拆遷安置,然后建設遺址保護公園、重現歷史勝景,提升周邊地價,以遺址公園外圍的土地開發收益支付拆遷安置和公園建設的成本。
原中國文物研究所總工程師付清遠介紹,大明宮遺址保護后續遺址主題公園建設中,未按文物保護法規定進行,而是在紫宸殿、宣政殿遺址覆蓋土層建設了鋼、木結構“柱網狀格局”的建筑,并種樹。
“大明宮遺址保護值得肯定的是遷走了遺址區上的居民,改善了遺址的大環境;但在遺址上覆土種樹、建不倫不類的建筑則嚴重背離遺址保護。”付清遠說。
大明宮遺址上的“違建”后來被國家文物局要求拆除,時任國家文物局長單霽翔為此兩次到西安現場督促拆除。但最終,西安也只拆了一個,宣政殿遺址上的建筑仍然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