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比亞迪造車也才9年,而賣車卻有5年。從一個不會造車的企業,比亞迪從零開始,能夠達到現在的銷量規模算得上是一個奇跡。
但是今年以來的比亞迪進入多事之秋。從經銷商退網到傳奇老總夏治冰辭職;從上市公司上半年凈利潤大跌8成到裁員傳聞,比亞迪滑入了低谷。
其實,在經濟環境不容樂觀的背景下,更多自主品牌也同樣在發展中遭遇瓶頸。而對于一個年輕的品牌,正值冬季的比亞迪,也許正好有機會對自身發展進行一下反思。
而伴隨著內部調整的是,比亞迪在市場的主角正在從F3變成了S6。后者在廣州等區域上市后受到熱捧,成為比亞迪欲實現“V型反轉”的最大拉動力。
經銷商壓力并未加重
盡管比亞迪今年上半年的凈利潤大跌了8成,但由于比亞迪政策有所調整,經銷商的壓力并沒有隨著車市狀況的下滑而加重。
據悉,在去年12月份,比亞迪開始著手打擊經銷商之間的價格戰,而今年年初比亞迪又對全系多款產品實施了官降,一系列舉措令比亞迪車型在今年車市中保持相對穩定。“哪怕經銷商在活動期間多贈送1000元都必須向廠家報備,征得同意才能實施。”同時,比亞迪還委托了第三方進行價格調查,凡是發現不按照區域限制進行銷售的經銷商將被處以罰款。以比亞迪廣州區域的一位負責人的話來講,比亞迪今年的策略是以犧牲銷量來保障價格。也因此經銷商雖然銷量下滑幅度較大,但單車利潤卻有所提升。
F3一直是比亞迪最重要的戰略車型,面對諸多不利的銷售市場環境,加上F3多年來一直沒有變化,消費者對這款車型已明顯感到審美疲勞,年初盡管實施了官降,F3銷量仍然呈現出持續下滑。
記者從經銷商處了解到,上半年廣州市場F3的銷量下滑幅度超過三成,直到S6的上市才遏制了經銷商銷量不斷下滑的境遇。9月正式登陸廣州市場的S6已經悄然取代了F3的角色,擔當起比亞迪下半年的沖量重任。目前,廣州市場S6的銷量已經占據經銷店整體銷量的一半,而剩下一半銷量主要由F3和F6來均分。記者了解到,9月份,廣州7家經銷商累計銷售S6達到300多輛,甚至因為貨源供不應求,不少經銷商還對S6實施禮包搭售,而以目前10月份的銷量數據看,再次突破300輛困難并不大。
寄望產品品質升級
比亞迪一直被詬病模仿、抄襲,而S6的上市被看作比亞迪創新之路。S6上搭載了許多電子裝備,體現了比亞迪在電子方面的優勢,也同時是一款擁有更多知識產權的產品。經銷商介紹,S6的推出以及市場的熱銷,只是比亞迪推陳出新的開始,經過一年多的調整后,比亞迪將推出更多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同樣也會更加注重產品的品質的提升。其中,G6即將在全國正式開售,這對于銷量一直落后于A1和A2網絡的比亞迪A3網經銷商來講,看到了更多希望。
對于比亞迪的發展前景,不少比亞迪經銷商也認為應該摒棄抄襲的做法,“如果比亞迪一直走模仿路線,而不是尋求更多自主創新,這個品牌的發展前景肯定不容樂觀!”位于賽馬場的比亞迪銷售負責人斬釘截鐵地告訴記者。這是一家建店時間較早的經銷商,正是因為對比亞迪的前景不太自信,至今這家實力較強的經銷商仍然沒有新增比亞迪網點,只是委婉地解釋是把現有經銷店經營好了才作下一步打算。
盡管S6的快速上量給經銷商帶來些許安慰,但10月取消的節能補貼政策,也同樣給經銷商帶來不小打擊。對于年底車市,不少經銷商仍然覺得“年關難過”。在整體車市環境不樂觀以及車廠沖量壓力下,為了完成銷量任務,經銷商會在年底再次上演價格戰?經銷商難免心中忐忑。
網絡復雜,車型不均衡
與許多自主品牌相似,比亞迪也堅持分網銷售,但不同于其他自主品牌的是,比亞迪的分網卻過于復雜,令大多數消費者都難以區分。懸掛比亞迪標志的車型被分別在A1、A2、A3三個網絡中,A1網是比亞迪最早的經銷商網絡,由于擁有F3、F6等多款沖量的車型,A1網經銷商價格戰最為激烈,同時銷售網點也最多。目前在廣州,A1網的經銷商有7家之多。而A2網主要經營F0、L系列等車型,定位較A1網稍高,目前在廣州區域分布了5家銷售網點,相對熱銷的車型有F0。而A3網是比亞迪經營精品車的高端網絡,主要車型包括G3、G6等車型,由于建店成本偏高,且缺乏一款沖量車型,A3網經銷商經營處境一直不樂觀,目前只有2家。
在廣州,相對穩定的網絡是在A1網,盡管競爭最為激烈,但由于產品線較好,許多經銷商仍然能保證較好的銷量業績。許多在A1網跌落下馬的經銷商也能夠向廠家申請到A2、A3網的代理權,位于廣園路的比亞迪經銷商今年就從A1網轉做A2網。而A3網是目前經營狀況最困難的,位于龍洞和位于白云路上的兩家A3網經銷商也相繼因虧損嚴重而退出網絡。主要原因是A3網在建店標準上均高于A1、A2網,而缺乏一款暢銷車型,以及A3網普遍從2009年才相繼檢點,售后保有量少等實際狀況,也令A3網在經營上成本會比A1、A2網要高出許多。考慮到一些經銷商的實際經營狀況,盡管車廠沒有明文規定各個網絡之間可以進行跨網銷售,但記者在本地市場了解到,一些經銷商也會暗地里買其他網絡的車型或者維修非自身品牌的車型來維持生存,而對于部分經銷商的“違規”行為,車廠也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用實際行動來支撐經銷商先保障最基本的生存。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