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節約糧食成為公眾關注的熱點。不過,與人們熟悉的 “舌尖上的浪費”相比,我國糧食從生產到加工鏈條上的損失雖鮮為人知,但同樣觸目驚心。目前,我國糧食在產后環節損耗嚴重,尤其是在儲藏、運輸和加工環節,每年損失量約700億斤上下,相當于吉林省一年的糧食產量。
減少糧食產后損失浪費等于建設無形良田,是提高糧食安全保障水平的重要舉措。近年來,通過全面實施糧安工程(糧食收儲、供應安全保障工程)、產后服務體系建設,積極推廣糧食產后減損技術應用,糧食倉儲環節損失有所降低。但我國糧食產后損失依然嚴重,減損之路仍然任重道遠。
有關研究表明,產后損失中收獲環節的損失僅次于消費環節。據調查,除消費環節的糧食產后損失率為15.69%,油料產后損失率為18.67%。比如在收獲和運輸環節中,水稻和小麥的機械化收獲環節損失率均超過3%,糧食在裝卸、運輸過程中損失率高達5%以上。而且的部分糧食還存在過度加工的問題,一般情況下小麥出粉率在80%左右,但近些年精加工面粉在市場的比例不斷提高,出粉率在70%左右的面粉越來越多,甚至還有一些“30粉”“20粉”出現。這些數據表明,糧食行業“產后護理”空間巨大,在糧食的收獲、儲存、加工、物流、消費等多個環節,全面加強糧食節約,已迫在眉睫。
全鏈條節糧是一個龐大復雜的系統工程,既是一個認識問題,也是一個實踐問題。全鏈條節糧,首先是一個關乎科學全面節糧的認識問題。一方面,最近一段時間以來,節糧的發力點和宣傳點主要在社會公眾層面,更多地關注和呼吁在消費環節中節糧。這顯然是遠遠不夠的,全鏈條節糧,要首先形成從首端到末端的科學的全面的共識,進而促進全鏈條推進、多方共為的集體行動。另一方面,在全鏈條節糧上,生產者在生產實踐過程還有一些認識誤區。比如,在糧食加工環節,存在著為迎合居民過分追求精、細、白的消費誤區,而造成的糧食過度加工嚴重,成品糧出品率相對較低。糧食深加工對于延伸農業產業鏈條、增加農產品附加值,帶動糧食產業發展,固然具有積極意義,但過度加工則會增加糧食和能源消耗,也不符合營養科學。
全鏈條節糧,更是一個法治實踐的過程。系統化、全鏈條、多環節、減少糧食產后損失,要將節糧減損納入擬議中的《糧食安全保障法》,強化監督,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長效機制,大力推動建立政府主導、需求牽引、全民參與、社會協調推進的體系機制,做好糧食收獲、倉儲、運輸、加工、消費等各個環節減損工作。在這方面,相關專家學者提出了不少建議。譬如,將田間收獲的最高損失納入農機服務供應商服務合同條款;建設農戶科學儲糧倉以減少農戶儲糧損失;加快糧食產后服務體系提檔升級;開發推廣糧食安全儲運技術與方法;積極推廣適度加工技術以減少損失、提高成品糧出品率、加工轉化率和副產物利用率;強化全鏈條節糧減損宣傳教育等。這些建議,都是值得考慮、論證和吸納的。(南方網洪驍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