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水稻良種重大科技攻關項目育出“小粒不育系”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長沙8月19日電 (記者俞慧友 通訊員庹煉)19日,記者從湖南農業大學獲悉,由該校唐文幫教授團隊主持的國家水稻良種重大科技攻關項目“適合機械化制種水稻小粒型不育系選育”,日前在云南保山施甸縣進行了攻關成果進展的現場考察評議。驗收專家組一致認為,成果通過種質資源的原始創新與技術集成,實現了雜交水稻全程機械化制種,突破雜交水稻輕簡規?;N植的瓶頸,降低雜交水稻用種成本,具有明顯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成果技術達國內外領先水平。
國家水稻良種重大科技聯合攻關團隊由全國20家科研單位和15家企業組成,針對當前水稻科研領域瓶頸問題展開攻關。“適合機械化制種水稻小粒型不育系選育”項目主要致力解決目前雜交水稻制種方式落后、效益低、成本高等問題。項目組著力水稻小粒基因挖掘,選育廣適性小粒型兩用核不育系,并培育適合機械化制種、高產穩產、優質、多抗的廣適性雜交稻新組合。歷經10余年,課題組已培育出綜合性狀優良的卓201S等5個小粒型兩系不育系,通過這些不育系,培育出了卓兩優141等6個國家審定品種,并實現了大面積推廣。數據顯示,近3年已累計推廣種植超200萬畝,種子生產成本節省超150萬元,節約用種成本超2億元,助力農民增收達5.6億元。
與現有大面積生產用不育系相比,小粒型不育繁殖系數可提高一倍,并能實現混播混收機械分離的雜交制種全程機械化,大幅降低了雜交稻用種成本。與傳統制種方式相比,能提高制種效益36.3%。此外,針對目前機械化混播制種中父母本種子難分選問題,團隊還自主研發了篩選裝置,實現了父母本種子機械化分選,分選成功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