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中國社科文獻出版社與首都經貿大學聯合發布《京津冀發展報告(2013)——承載力測度與對策》藍皮書。藍皮書指出,淡水資源是京津冀區域承載力的最大短板,大氣污染已成京津冀生態承載力的“軟肋”。
大氣污染濃度逐年下降
藍皮書指出,從2001年到2011年各城市大氣主要污染物濃度均呈下降趨勢。但與即將頒布的新國標相比,京津冀三地PM2.5年均濃度仍超標1倍甚至更多。
對于民眾感受空氣污染日趨嚴重的問題,首都經貿大學教授祝爾娟表示,這是民眾環保意識不斷增強的表現。而近幾年京津冀地區在節能減排、綠色生態建設等方面做出很多努力,空氣質量確實相對改善。
但同時,祝爾娟也表示,京津冀地區空氣質量達到新國標還有相當的難度,估計需要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水環境承載力已接近極限
藍皮書指出,淡水資源是京津冀區域承載力的最大短板,水環境承載力已接近極限。
其中,北京2011年全年水資源總量為26.8億立方米,同年實際用水量為36億立方米,缺口量為9.2億立方米,是京津冀地區缺水最為嚴重的地區。北京地區缺水問題主要依靠地下水超采和從周邊省份的調水來彌補。
人口
7年后突破1.2億
藍皮書指出,至2015年,在考慮所有指標均能同時滿足的條件下,京津冀地區人口承載力為8620萬人,在考慮各要素內部能夠相互補償的條件下,京津冀地區人口承載力為9800萬人。
藍皮書指出,目前,京津冀區域總人口2010年已達到1.04億。預計到2015年將達到1.12億,2020年將達到1.2億人口?,F實人口規模已超過區域承載能力,交通擁堵、用水緊張、教育醫療資源告急、環境污染嚴重等現象在特大城市已經凸顯。
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魏后凱認為,應當從承載能力和吸納能力來對人口規模進行調控。
新聞鏈接
京津冀PM2.5 成兩會熱詞
北京的大氣污染主要是燃煤污染問題,而燃煤污染主要來自環首都圈的以燃煤為能源的鋼鐵、電力、化工等企業。——全國人大代表王學求3月12日
京津冀地區單位污染物排放量是全國平均水平的5倍以上,加重了霾的形成。到2015年,京津PM2.5納入考核目標,濃度要下降6%。 ——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3月15日(法制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