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日新月異。
回首2023年,廣袤的中華大地上,創新創造活力持續升騰。C919國產大型客機圓滿完成首次商業飛行,全球首臺16兆瓦海上風電機組并網發電,國產首艘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正式命名交付……
這一年,高質量發展航道上,中國經濟巨輪破浪前行。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5.2%,增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保持領先;農業生產形勢良好,工業生產有所加快,前三季度服務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63%……
只爭朝夕,不負韶華。
今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頂住外部壓力、克服內部困難,著力擴大內需、優化結構、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風險,我國經濟回升向好,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邁出堅實步伐。
經濟運行回升向好
12月4日,一位家住四川成都的消費者收到了來自云南昆明的鮮花快遞包裹。這是2023年我國第1200億件快件。
今年3月起,我國單月快遞量超百億件,月均業務收入超900億元,創下歷史新高,成為消費持續復蘇的真實寫照。
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消費的熱點亮點明顯增多。今年以來,餐飲消費加速回暖,電影總票房突破500億元,文體旅融合趨勢明顯。前10個月,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6.9%,服務零售額同比增長19.0%;前三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83.2%。
當前,消費持續恢復勢頭沒有改變,國內大循環的主導作用正在加強。此外,投資、出口等相關數據同樣彰顯出我國經濟的發展韌性。
從投資看,前10個月,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6.2%,其中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增長11.3%,投資結構繼續優化。瞧,西渝高鐵現場施工忙,項目進度加快;貴州貴安新區多個數據中心項目建設如火如荼……放眼全國,一大批重大項目密集“上新”。
從出口看,前11個月,我國汽車及其零配件、船舶等出口增長較快,增速分別為42.8%、36.5%。以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出口規模快速增長。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財政金融研究室主任、研究員李若愚認為,今年以來,我國經濟持續恢復向好,各有關部門圍繞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做強做優實體經濟、推動民營經濟發展等推出了一批穩增長的政策措施,經濟回暖的積極因素不斷增多。
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
“我們生產的智能換電柜等產品很受歡迎,目前正在積極拓展海外市場。深圳是一片能讓企業從‘小不點’變成‘巨人’的土壤,我們對未來發展充滿信心。”深圳一家民營企業負責人徐崇延說。
民營經濟是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
國家發展改革委民營經濟發展局負責人介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發布以來,一系列配套政策舉措落地實施,民營經濟發展總體上呈現出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基本態勢。
數據顯示,前三季度,新設民營企業同比增長15.3%。調查顯示,對宏觀經濟、營業收入、市場需求、對外貿易等持樂觀預期的民營企業占比提升,民營企業市場預期與發展信心進一步提升。
這是一個縮影。如今,我國深入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推進高質量發展,經濟增長的含金量更高、綠色成色更濃。
記者在江蘇、浙江、廣東、重慶、四川等地調研采訪發現,當前,多地正在積極推進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江蘇昆山打造“搬不走、壓不垮、拆不散”的核心產業鏈條,構建數字經濟時代產業創新集群,創新前行的腳步一刻不停;山東壽光錨定“雙碳”目標,聚焦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特色產業集群,培育創建綠色工廠,加快綠色低碳轉型,工業綠色發展水平成效明顯……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宋立義認為,我國經濟發展不僅在量的合理增長上取得新成效,更在質的有效提升上取得新進展。當前,我國經濟創新動能不斷增強。隨著一系列宏觀調控和改革開放舉措有力實施,我國經濟增長的動力會更足,韌性和抗沖擊能力會更強。
未來發展前景光明
大道不孤,眾行致遠。
今年11月,第六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積極發揮國際采購、投資促進、人文交流、開放合作平臺功能,取得豐碩成果,按年計意向成交創歷屆新高,金額達784.1億美元,比上屆增長6.7%。
透過進博會的窗口,世界看到中國經濟以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深層次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韌性與蓬勃活力。“我們已經連續6年參加進博會了,非常看好中國大市場,期待分享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帶來的新機遇。”孟加拉國參展商薩夫說。
近期,在全球經濟面臨多重不確定性的背景下,國際機構近來密集上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期,為中國經濟投下“信任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將中國2023年GDP增長預期從之前的5%上調至5.4%,同時上調2024年GDP增長預期;經合組織(OECD)將2023年中國GDP增速預測值上調至5.2%。
世界好,中國才會好;中國好,世界會更好。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民經濟綜合司負責人表示,中國經濟今年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將達到三分之一,仍然是全球增長最大引擎。展望未來,中國經濟仍然具備較多有利條件和支撐因素:擁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擁有超大規模市場的需求優勢;擁有產業體系配套完整的供給優勢;擁有持續深化改革開放帶來的動力優勢;擁有較大的宏觀調控政策空間。
“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足、回旋余地廣,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也不會變,我們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長期穩定發展,并不斷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帶來新動力、新機遇。”該負責人說。
(本報北京12月9日電 本報記者 劉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