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認為,作為第一責任平臺,電商首先應降低自身的服務風險。電商企業應減少不必要的用戶信息搜集,大額優惠券應與用戶賬號綁定使用。
劉佳偉認為,泄露事件頻發反映出電商技術尤其是網站安全保障不足。一方面,用戶應加強密碼保護意識;另一方面,電商需強化技術規范,及時監測漏洞,加強人員管理,防止信息泄露。
同時,電子商務的監管及賠償責任也需盡快明確。數據顯示,2011年針對我國網民的欺詐網站85.69%的服務器在境外托管,70%的域名在境外注冊。可見,單靠電商自律還難以解決泄密問題。
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楊堅爭認為,如今,傳統市場上各種欺詐行為在網絡市場上均有表現,針對網絡購物的執法實踐還需不斷跟進。
信息和資金被盜后,普通用戶取證費時費力,賠償標準也難以確定,往往還要倒貼律師費,存在維權難的問題。要提高對網站運營商的震懾力,可以借鑒國外經驗引入懲罰性賠償,督促其重視用戶信息保護。
目前,規范運營已是網購市場發展的重要議題。據悉,由國家工商總局牽頭的《網絡商品交易及服務監管條例》立法已列入國務院計劃,這意味著電子商務監管立法已啟動。(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