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新裝備還沒配發,在旅機關指導幫帶下,連隊的訓練專修室已經率先開建,人才培養計劃也同步制訂。機關籌劃在前、解難在前,這讓第73集團軍某旅連隊干部楊文翔感到“貼心又暖心”。
這一次的“未雨綢繆”,機關干部董熠功不可沒。前段時間,董熠到該連跟訓。交流中,官兵們談起了即將配發的新裝備。興奮之余,大家表達了內心的憂慮:怎么開展訓練?如何訓出成效?訓練保障能否跟得上?裝備何時才能形成戰斗力……
“不能讓裝備等人。”返回機關后,董熠第一時間將情況向旅領導作了匯報。在上級支持下,他前往已配發同型裝備的兄弟單位調研取經,并形成一份新裝備研學方案,獲得了旅黨委認可。就是這份方案,提出在裝備配發到位前,盡可能完成訓練場地設施建設和相關專業基礎訓練。
今年上半年,全軍基礎訓練現場會召開后,為形成大抓基礎訓練的強大合力,該旅積極推行機關干部輪班跟訓制度,要求機關干部少坐辦公室、多上訓練場,在分批跟訓參訓中發現解決訓練中存在的矛盾問題。
“不到基層走走看看,不知道基層訓得怎么樣;不和官兵訓在一起,不知道訓練的堵點難點在哪里。”該旅領導曾算過一筆賬,全旅那么多連隊、百余個專業,訓練起來各有各的難,機關干部不到訓練場上“滾一身兵味”,就很難找準指導基層訓練的發力點。
前段時間,“老機關”陳龍在某連跟訓時發現,不少戰士排隊在軍事職業教育強軍網學習平臺上“刷課”。
根據規定,該旅將軍事職業教育學習情況納入年度訓練考核,戰士們每年需至少選修2門課程。
臨近年終考核,有個別戰士“臨時抱佛腳”似乎情有可原,但為何在這方面人員如此集中?
與連主官交流,陳龍了解到,為了讓官兵們能夠安心學習,該連將軍事職業教育納入了訓練周表。乍一看這項工作落實起來不難,可問題在于這個連隊強軍網電腦數量不足,而且今年演訓任務繁重,他們在營學習時間也十分有限。
陸續走訪了一些連隊,陳龍發現類似問題都或多或少存在。“軍事職業教育作為提升軍事人才職業特質、專業品質、創新素質的重要途徑,事關部隊建設全局和長遠發展,不應該因條件所限,把這么一件大好事變成大家的煩心事。”
陳龍認為有必要探索出更符合實際、更行之有效的實施辦法。這幾天,在他的努力下,一個關于建立營區網絡學習室的方案已初步成型。同時,針對野外駐訓期間如何開展軍事職業教育,陳龍和同事們也在緊鑼密鼓地商討破解之法。
“機關說到底是為基層而設,只有把基層實情摸透了吃準了,指導幫建才更有針對性。”最近,新任職機關干部熊昱昊,仿佛一下摸到了機關工作的門道。
“換手操作要加強”“諸元計算不夠精準”“陣地轉移步驟要簡化”……筆者采訪時,適逢熊昱昊在某連輪班跟訓,他一邊記錄發現的訓練問題,一邊當場提出整改措施。
“任職之初,由于經驗不足,我只能盯著參訓率、訓練時間、人員著裝等方面指導基層連隊。但現在,我有了更多‘發言權’。”熊昱昊向筆者展示了手中的筆記本,上面記錄著他近2個月跟訓的見聞和思考,其中不乏真知灼見。
熊昱昊之前在通信連隊任職,走上機關崗位后,從專攻一個專業到面對全旅所有專業,他在訓練場上時常“說不上話”“插不上手”。
連日來的“脫鞋下田”,讓熊昱昊進步明顯。前不久,他隨某連參加實彈射擊,打出了優秀成績。與此同時,他參與制訂下發的多個訓練改進措施受到旅領導和官兵贊許。
而在機關干部昌晨立眼里,輪班跟訓也是問計于兵的過程。
某型裝備體積龐大、分量很重,轉運起來費時費力,昌晨立每次指揮營連轉運時總是提心吊膽,既怕官兵們手腳慢了影響任務進度,又怕他們操之過急出現安全事故。
這天,昌晨立翻閱訓練周表時發現,某連正在組織該裝備的裝卸載訓練。為了保險起見,他決定到現場提醒督導。然而一到訓練場,昌晨立就發現自己的擔心多余了,一級上士項偉還給他帶來了意外之喜。
原來,項偉針對該裝備轉運難題自制了一個移動架。以往需要16名官兵協力開展的工作,借助該移動架,只需要4個人便可完成。此外,借助自研裝置,他還將人工搬運變成了機械作業,耗時只有過去的一半,既高效又安全,困擾昌晨立多時的“老大難”問題,終于有了“新解法”。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沒想到基層官兵這么善于解決難題。”隨后幾天,昌晨立帶著項偉,將這個移動架制作流程整理成冊,計劃推廣到全旅。
深入基層摸實情,沉到一線解難題。該旅機關干部到基層一線輪班跟訓以來,提升了個人能力素質,也為推動基礎訓練提質增效排除了不少障礙,其中一些解決對策和創新做法還被列入旅黨委新年度工作籌劃中。(葛斌 吳昊宇 金之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