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四川瀘定地震后,西部戰區陸軍第77集團軍某陸航旅出動直升機前往救援。新華社發
“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永遠是顛撲不破的真理。80年前,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針對軍地關系中的實際情況,在革命圣地延安興起“擁軍優屬,擁政愛民”運動,得到全國各抗日根據地的廣泛響應和積極推廣。雙擁運動的開展,對于密切軍政軍民關系,加強軍隊建設,鞏固和發展抗日根據地,奪取抗日戰爭最后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并產生了深遠的歷史影響。從硝煙烽火中一路走來,“雙擁運動”飽含著豐富而厚重的精神意蘊,成為我黨我軍我國人民特有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雙擁工作都是一項事關全局的基礎性戰略性工程,密切軍政軍民關系、加強軍政軍民團結都是須臾不可放松的重要任務。
軍愛民,源自人民子弟兵始終葆有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大愛之情,源自人民子弟兵始終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血肉相連,源自人民子弟兵不負重托、不辱使命的責任擔當。人民軍隊完全徹底為人民奮斗,哪里有敵人,哪里有危難,哪里就有人民子弟兵。從積極參加支援地方經濟社會建設,到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從圓滿完成急難險重任務,到抗洪搶險、抗震救災、抗擊疫情等重大行動,留下一個個“最美逆行”“最美背影”“最美睡姿”,見證了人民子弟兵是人民利益的捍衛者,是人民信賴、人民擁護、人民熱愛的“守護神”。實踐證明,人民軍隊始終是黨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賴的英雄軍隊。
誰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誰放在心上。民擁軍,蘊藏著人民群眾對子弟兵真誠的、無私的、無價的愛。從“最后一口糧做軍糧,最后一塊布做軍裝,最后一個兒子送戰場”的生死與共,到“豬哇羊呀送到哪里去?送給那英勇的八呀路軍”的魚水情深,書寫了軍民血肉相連、共同奮戰的壯闊篇章,將革命一程又一程地推向勝利。在戰爭中失去右眼的劉伯承這樣感慨:“只要你是為人民大眾的切身利益而戰,戰爭奪去你一只眼睛,群眾會給你千萬只眼睛;奪去你一只手,群眾會還給你千萬只手!”
沒有哪一種根基,比扎根人民更堅實;沒有哪一種力量,比軍民團結更強大。堅如磐石的軍政軍民團結,永遠是我們戰勝一切艱難險阻、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重要法寶。團結就是力量,團結就能勝利。人民軍隊的根脈,深扎在人民的深厚大地;人民戰爭的偉力,來源于人民的偉大力量。“雙擁”,把軍隊和人民緊緊地連成一體,構筑起眾志成城的銅墻鐵壁。回望我軍波瀾壯闊的歷史,雙擁工作始終賡續紅色血脈,為人民軍隊培植了深厚的群眾基礎、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力量。戰爭年代,從抗日戰爭“陷敵于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到解放戰爭“潮涌般的小推車和擔架隊”,再到抗美援朝“舉國上下愿傾其物力財力”,深刻揭示“兵民是勝利之本”的戰爭法則,鮮明展示出中國軍民愈難愈勇、愈險愈奮的英雄氣概。和平年代,從組建退役軍人管理保障機構,到設立烈士紀念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從建立健全功勛榮譽表彰制度,到制定英雄烈士保護法,廣泛開展“雙擁”和軍民共建活動,一次次提振中國心、民族情、強軍志的活動,建立起新型軍政軍民關系,鑄就了牢不可破的軍政軍民團結。透過歷史的剖面,我們清晰地看到,有了民心所向、民意所歸、民力所聚,人民軍隊就能無往而不勝。
最偉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我們的軍隊是人民軍隊,我們的國防是全民國防。不管形勢如何變化,軍政軍民團結只能加強不能削弱。聚焦實現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堅定不移走好中國特色強軍之路,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和戰略工程,涉及部隊和地方、關系經濟和國防、牽動軍心和民心。無論是推進軍隊建設發展“十四五”規劃落實,還是鞏固提高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無論是鞏固拓展國防和軍隊改革成果,還是加強軍人軍屬榮譽激勵和權益保障,地方黨委政府和人民群眾都是堅強后盾。強軍興軍新征程上,我們必須倍加珍惜軍政軍民團結的大好局面,始終站在“群眾的海洋里”,深化全民國防教育,協力推進國防動員和后備力量建設,做好退役軍人服務保障工作,讓華夏億萬軍民“團結得像一個人”,凝聚起實現中國夢強軍夢的磅礴偉力。
(作者系國防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