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hq3hh"></td>

    1. <span id="hq3hh"><optgroup id="hq3hh"></optgroup></span>
        <rt id="hq3hh"><optgroup id="hq3hh"><strike id="hq3hh"></strike></optgroup></rt>
        <span id="hq3hh"><optgroup id="hq3hh"><center id="hq3hh"></center></optgroup></span>

          <label id="hq3hh"><meter id="hq3hh"></meter></label>
          首頁  ?  教育  ?  教育資訊

          依托高校創新資源 建設科普傳播高地

          2024-02-21 08:40:00

          來源:科技日報

          圖為小學生到中南大學國家自然資源科普基地參加科普活動。 中南大學供圖

          日前,自然資源部、科技部聯合印發通知,公布了2023年國家自然資源科普基地名單。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中南大學地球科學創新中心、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等以高校為依托單位的科普基地被列入其中。

          高校是開展科普工作的重要力量之一。《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提出,支持和指導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科學共同體等利用科技資源開展科普工作,開發科普資源。

          高校建設科普基地具有哪些獨特優勢?如何依托科普基地將教學、科研、科普有機結合?近日,記者就上述問題,采訪了此次入選名單中的部分高校科普基地負責人。

          具備豐富的科教和人才資源

          在此次發布的名單中,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和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均作為科普場館類科普基地入選。

          高校博物館的大量藏品資源,多數是高校相關專業師生在開展野外實習和科研工作過程中積累下來的。因此,與其他科普場館相比,高校博物館增添了幾分學術底蘊。“世界上的首座博物館就起源于大學。高校博物館根植于大學深厚的文化土壤,是高校學術和文化積淀的重要標志之一。”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圖書檔案與文博部部長帥斌說。

          始建于1956年的成都理工大學在建校之初就建有多個地質陳列室,后來合并成一所具有較大規模的高校博物館,近年又與成都市人民政府合作建成了建筑面積超過5萬平方米的成都自然博物館。經過60余年的發展,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積累收藏了“合川馬門溪龍”“大竹重慶魚”“隆昌鐵隕石”等6萬余件珍貴的標本,具有豐富的藏品基礎。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作為學校地球科學普及、場館育人和地學文化傳承的平臺,在成立之初主要承擔為師生教學科研提供標本材料、滿足學科發展和科學研究需要的任務。現在館藏的4萬余件標本,很多是由廣大師生野外專業實習采集而來。

          除了專門建設的科普場館,高校中還有許多潛在的科普資源值得開發。中南大學國家自然資源科普基地主任、負責人王李昌發現,高校實驗室在完成大量教學科研任務后,還有部分時間空閑。同時,很多重大科研項目結項后形成的過程模型、成果產品及裝置樣機等,未被充分利用且缺少展出機會。“科普基地充分發揮高校科教資源豐富的優勢,將這些用于教學科研的場地、設備、設施及模型利用起來,既可減少科教資源閑置,又能保障科學普及的科學性和嚴謹性,突出了高校科普工作投入少、產出大、效果強的特點,把科學普及打造成為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工作。”王李昌說。

          高校擁有豐富的科技資源和人才資源。“專家多、人才多,科技資源品質高,這是高校建設科普教育基地的優勢所在。”成都理工大學教授、成都自然博物館校籌建組常務副組長歐陽輝表示。

          要讓高校充分發揮開展科普工作的優勢,需要調動起科學家、教師、實驗室人員和研究生等群體的主動性、積極性。王李昌說:“尤其是實驗室人員隊伍。他們大都是博士出身,基礎理論知識扎實,經過長期的教學科研實驗實踐與日常的實驗室管理運維訓練,專業技能與綜合素養十分扎實。因此,我們引導實驗室人員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同時投入科普工作,使他們的專業能力與綜合水平得到充分展示,并在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發展工作過程中獲得成就感與價值感。”

          發揮校內外育人作用

          高校科普基地為高校學生的科普和教學提供了極大助力。目前,多家高校都將參觀本校科普基地納入新生入學的第一堂課。王李昌告訴記者,很多大一新生在入學時對自己所選的專業了解并不多,而課堂上的授課內容又比較專業,難以快速激發他們對專業的熱情。現在新生入學時能通過參觀科普基地直觀地看到專業場景及研究成果,了解本專業的優勢所在,對學科有更宏觀與直觀的認識。在學科交叉融合的背景下,除了相關專業的學生,其他專業的學生也能在參觀過程中受到啟發,為他們的研究打開新思路。

          高校科普基地對教學科研工作的促進作用還不止于此。“我們有很多大學生志愿者。一方面,學生志愿者定期來博物館協助館員整理庫房中的標本。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可以尋找自己的研究素材和選題。另一方面,志愿者還要承擔科普講解員的工作,在為公眾講解的同時也能強化自己對知識的理解。”歐陽輝介紹,博物館提供教學場地和場景,為相關專業師生來館開展實習實踐課程服務。

          青少年科學素養、科學精神、科技能力的培養,對建設創新型國家意義重大,也是高校科普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近年來,研學活動在中小學群體中十分火爆,研學也成為青少年接受科普教育的新形式。但當下的研學活動項目質量參差不齊,管理仍需規范。

          “我們依托高校科普基地整合資源,為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搭建了優質平臺。在這里,學生們不僅能參觀展覽,還能在研學實踐課中受到研究式教育的熏陶,從小培養科學思維,學習研究方法,感受科學精神。”歐陽輝介紹,博物館還將組織與中小學校長開展研學教育研討,了解他們的科普需求,同時繼續加強與中小學校、社區和其他科普基地的交流,使科普教育成為研學實踐教育的重要內容。

          歐陽輝認為,高校科普基地要向社會公眾開放,為構建大科普發展格局作貢獻。在加強科普創作方面,高校有明顯的優勢。他舉例說:“比如我們學校的楊春燕博士,在校博物館從事恐龍化石研究的同時,圍繞館藏標本創作了《恐龍幼兒園》科普情景童話,并將其中部分內容整理成科普繪本出版。她和其他館員一起創作了‘小龍人’科普情景劇。這些科普情景劇不僅在博物館內演出,還走進了社區和中小學校園,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

          此外,高校科普基地還充分利用數字技術,在線上增強科普輻射力。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積極開發了短視頻、線上課程等系列科普產品,并運用數字技術搭建了線上全景式展覽平臺,與媒體合作開展云游博物館直播活動,打造“永不閉館”的自然資源科普實踐基地,大大拓展了博物館的科普覆蓋面。

          多主體共同推動科普事業發展

          目前,高校科普基地正在積極探索與多主體聯動,共同推進科普事業發展。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計劃定期舉辦科學家講堂、青年博物學家講座等活動,未來還將與成都市人民政府聯合謀劃高規格科普教育主題學術論壇,吸引國內外學者來蓉交流研討,助推高校和城市協同發展。

          中南大學國家自然資源科普基地通過將科普講座、輕量化展品等搬入校園,不斷拓展可移動式科普資源。

          2023年,科普基地“走進”中南大學第一附屬小學,成功舉辦了“國際化石日”暨古生物科普大型活動,在小學校園內開展了科普講座、化石展演、分組探秘等。中南大學地質資源專業的研究生更是作為本次科普活動的志愿者,根據青少年認知特點,組織形式多樣的“化石游園會”,帶領青少年探索化石互動發掘、化石模型彩繪和化石火漆印章收集等寓教于樂的趣味活動,激發他們對古生物知識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此外,高校科普基地還與社會科普場館和組織等密切合作,在加強自身專業性的同時助力全民科學素質提升。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通過加強與行業博物館以及博物館學會、博物館專委會、洪山地區科普展教聯盟等行業組織的聯系,匯聚資源共同做好地學科普教育。2023年8月,該博物館與寧夏地質博物館、青海省自然資源博物館、山西地質博物館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共同促進中西部自然資源類博物館的深度融合發展,探索構建“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的自然資源科普工作新格局。(沈唯)

          • 相關閱讀
          • 全國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詢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召開

            2月21日,全國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詢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特別是關于學生心理健康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落實《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

            時間:02-22
          • 2023年下半年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成績2月27日可查

            截圖來源:中國教育考試網人民網北京2月22日電 (記者李依環)據教育部教育考試院消息,2023年下半年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成績查詢服務將于2月27日6時開通,考生可通過中國教育考試網及其相關小程序進行查詢。此...

            時間:02-22
          • 扎根基層 關注教育發展(履職故事)

            正值寒假,全國政協委員、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居集鎮深溝小學教師馬曉麗并未休息,而是深入城鎮和鄉村學校,與校長、任課教師以及學生代表探討民族地區教育發展問題。“全國兩會召開...

            時間:02-22
          • 立“大體系” 破“小而散”

            原標題:立“大體系” 破“小而散” 全面加強基礎研究,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既是有效應對外部風險挑戰,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也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戰略支撐。針對目前基礎研究存...

            時間:02-22
          • 加強基礎研究,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人才

            原標題:加強基礎研究,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人才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作為國家資助基礎研究的主渠道,要站在國家戰略高度,加強工作統籌,強化基礎研究的前瞻性、戰略性、系統性布局,把探索科技前沿同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

            時間:02-22
          • 做有用的研究 去解決真問題

            原標題:做有用的研究 去解決真問題 當前,新一輪科技和產業變革正處于快速迭代的關鍵階段,是難得的歷史機遇,但其對傳統的線性科技創新模式也提出了新挑戰。傳統的基礎研究評價機制更多關注研究本身的創新性、科學...

            時間:02-22
          • 牢牢把握交叉融合“催化劑”

            原標題:牢牢把握交叉融合“催化劑” 中國醫學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在過去幾十年取得了顯著成就,涵蓋領域也十分廣泛。這些成果不僅體現在高質量學術論文中,更體現在改寫疾病治療國際指南等方面。成果背后,得益于我國...

            時間:02-22
          • 挑戰科學難題 不要急功近利

            原標題:挑戰科學難題 不要急功近利 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加強基礎研究不僅對增強我國自主創新和原始創新策源能力具有引領作用,還對科技強國建設具有長期性、基礎性的重要作用。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是基礎研...

            時間:02-22
          • 完善創新鏈條 構建自主科技創新體系

            原標題:完善創新鏈條 構建自主科技創新體系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先決條件是構建自主科技創新體系,形成從基礎研究到應用基礎研究、技術研發、產業化全鏈條布局。而創新鏈條涉及整個學術和工業體系,無法由一個單位...

            時間:02-22
          • 激發人才內驅力,做“頂天立地”科研

            原標題:激發人才內驅力,做“頂天立地”科研顏 寧 深圳醫學科學院院長、深圳灣實驗室主任、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說起基礎研究,人們會想起自由探索。我本人也一直在相對自由寬松的學術環境中成長至今。但是...

            時間:02-22
          免責聲明:本網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本網站轉載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国农村精品国产自线拍| 啊灬啊灬别停啊灬用力啊免费看 | 国产真实乱偷人视频| 18日本xxxxxxxxx视频| 国产男女猛烈无遮挡免费网站 | 欧美亚洲精品suv|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精品小说| 最近中文字幕2019视频1| 亚洲不卡av不卡一区二区| 日韩av第一页在线播放| 久久国产精品二区99| 欧美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久久无码人妻中文字幕|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亚洲片| 日日摸日日碰夜夜爽亚洲| 中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女人18毛片a级毛片| av无码aV天天aV天天爽| 在线看片你懂的| www夜插内射视频网站| 国产馆在线观看免费的| 337p色噜噜| 国产在线观看www鲁啊鲁免费| 2019中文字幕无线乱码| 国产影片中文字幕| 美团外卖猛男男同38分钟| 动漫美女和男人羞羞漫画| 水蜜桃亚洲一二三四在线|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春色www在线视频观看 | 国产一级一片免费播放视频| 窝窝视频成人影院午夜在线| 人人超碰人人爱超碰国产| 欧美人与物videos另| 五月婷婷六月天| 成人羞羞视频国产| zooslook欧美另类最新|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 | 欧美性色欧美a在线播放| 亚洲av永久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