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大學一堂堂教授被舉報誘奸女生,還有照片為證,令人瞠目結舌。事實究竟如何,還有待調查結果,但高校里師生關系的異化近年確實屢見報端,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一些教授師德淪喪,借手中資源和權力與學生搞起了利益交換。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大學教授應該是學生精神上的導師、思想的領路人。正因為校園生活比較簡單,師生關系相對純潔,大學又被稱為“象牙塔”,象征著一個與復雜社會保持距離的精神家園。然而大學與社會之間畢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社會上的問題最終還是會影響到大學里。等級觀念、拜金主義、貪圖享樂等一些負面思想早已悄然侵入校園,扭曲了人與人之間特別是師生之間的關系。有的教授不再安于治學教書,而是忙于出風頭、找項目、搞創收,除了上課,平時學生根本就見不到他人影。有的教授把學生當作廉價勞動力,帶學生只為了完成項目,功課能不能過關不看成績,只看學生能不能“伺候”好教師。在學生眼里,這樣的教師也就自然變味了,導師不叫導師,而叫“老板”。當師生關系被赤裸裸的市儈所取代,接踵而來的就是種種利益交換。教授用課程打分、論文通過、推薦信、項目資金來換取學生的時間、精力乃至青春,編織出一套校園“潛規則”。如此教授,難怪被網民諷刺為“叫獸”。
當然,校園風氣之弊不能只怪罪在教師身上。我們不可能脫開大環境來營造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象牙塔”。然而,探討學問、傳播思想的校園,畢竟不是言必稱利、錙銖必較的菜市場。美國學者弗萊克斯納曾指出,大學精神引領著國家的進步發展,也是民族氣質最重要的體現。近代以來,所有大國的崛起,所有重大的文明歷史進程,無一不與大學的核心作用相聯系。正在民族復興路上的中國需要世界一流的大學,這就離不開教師與學生對大學精神的實踐與傳承。如果我們的大學生在學校里學的就是如何蠅營狗茍、適應“潛規則”,耳濡目染的盡是些道貌岸然、唯利是圖,“第一粒扣子”就沒扣好,那么又如何去養成和堅守公正、敬業、誠信、友善等核心價值觀呢?
教育家梅貽琦先生曾說過:“一校精神之所在,不僅僅在建筑設備之增加,而實在教授之得人。大學精神的培育,大師重于大樓。”所謂大師不僅是學問之師,更應該是品行之師。師生之間建立自由、平等、和諧、互助、充滿人情味而又不違背原則的親密關系,是大學精神之源,也是大學之本真。除了教師自身要提高道德修養,學校管理上也應當吸取“丑聞”教訓,用制度管好教師手上的權力與資源,避免出現一名教授就能掌握和控制學生前途的現象。
大學不是“伊甸園”,教育要走出“象牙塔”,然而維護大學精神的純潔與尊嚴,使其成為年輕人放飛夢想、人生出彩的堅實起點,這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