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業內研究者看來,行業的井噴點已經就在眼前。據《2013-2017年中國凈水器行業產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統計,我國約4億戶家庭中,家用凈水器的擁有率僅為5%,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
另一個數據則是,相關產品的銷量正以每年平均35%的速度上升,未來5年內,國內市場凈水器的總容量將達到1億萬套,平均每年超過2000萬套。現有家用凈水器潛在客戶達到1億戶,營業額將劍指千億。
不過,也有學者告訴記者,我國凈水器市場發展并不健康,許多廠家在概念上下了很大功夫,價格虛高,卻忽視了產品的安全性。
數據顯示,日本為目前全球銷量最大的家用凈水器銷售市場,銷售規模也僅為45億美元左右;其次為美國,銷售額僅為25億美元左右。但在銷售額上,我國的凈水器已經趕上甚至超過了這些國家。
另據專業網站的數據分析,在一些發達國家,凈水器的家庭普及率達到70%左右,而我國家用凈水器普及率仍不到2%。
國標待出臺
巨大的市場吸引越來越多的闖入者,但國標的缺失,卻讓行業陷入了混戰之中。
記者通過國家標準委網站查詢發現,近三年來,凈水器行業并非沒有標準,但多為行業推薦性標準或者是企業標準,并無強制性標準,這導致了企業大多是自說自話。
比如,2011年,國家標準委公布的備案地方標準中,就有四川省質量技術監督局提交的《凈水用竹活性炭》(DB51/T1237-2011);2010年公布的企業標準,則有主管部門為工業和信息化部的《家用和類似用途超濾凈水機》(QB/T4143-2010)、《家用和類似用途反滲透凈水機》(QB/T4144-2010)和《飲水機專用凈水器》(QB/T4100-2010)等。
據全國家用電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李一介紹,我國的工業產品標準分為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四級。按照國家標準委的相關規定,對需要在全國范疇內統一的技術要求,應當制定國家標準;對沒有國家標準而又需要在全國某個行業范圍內統一的技術要求,可以制定行業標準;對沒有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而又需要在省、自治區、直轄市范圍內統一的工業產品的安全、衛生要求,可以制定地方標準;企業生產的產品沒有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的,應當制定相應的企業標準。這四個層次的強制力,當以國標為最強。
凈水器市場如今面臨的問題之一,正是國標的缺失。
為此,在5月中旬的那次國標/行標起草會議上,《家用和類似用途電器的安全紫外線輻射水處理器具的特殊要求》、《家用和類似用途電器的安全冷熱飲水機的特殊要求》兩項國標草本被業內人士寄予了厚望。
據與會者介紹,當時有來自全國41個單位的49名代表參加了那次標準起草工作會議。其中,既有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深圳市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南方環保節能技術開發研究院等專業的科研、檢測機構,也有碧水源、浩澤、美的、沁園、安吉爾、TCL、家樂士等諸多國內著名的凈水器、飲水機生產企業,還有艾歐史密斯、安利等國際知名品牌的代表。
也有與會者告訴記者,按照國家標準委制定國標的流程,在九個大的階段中,征求意見階段和審查階段最多各要5個月,批準的周期也可能有兩三個月,因此,投資人應該充分利用好這個時間段,盡量把研發、生產標準提高到國標之上,為將來的競爭贏得主動。如果錯過了這個黃金期,再過一兩年,市場更加規范之后,再想渾水摸魚可就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