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具有易攜帶、易刪除、易修改的特點,一方面確實為閱讀帶來了很多便利,但是,另一方面,也沖淡了閱讀的價值感。相較而言,紙質書除了形式上更具真實感之外,其天然具有的文化重量也使讀者更能體會到閱讀的氛圍和趣味。因而,有人說過:“紙質書比電子書更有味道。”此味道,既是書之味,更是文化之味。
近年來,為了推動廣大讀者回歸紙質閱讀,不少城市打出了“書香社會”、“書香城市”的口號,甚至還在世界讀書日舉辦 “吃書”趣味活動,借此呼吁讀者重視紙質閱讀。
今年以來,曾登上《時代周刊》封面的美國著名作家喬納森·弗蘭岑多次炮轟電子書,他公開表示,自己不喜歡用電子閱讀器進行閱讀,并擔心電子侵權有朝一日可能會毀掉出版業,甚至毀掉寫作。喬納森的擔憂反映出文學界、學術界、出版界的一種普遍心理。南京大學教授吳俊在接受本報專訪時,曾專門談到數字化時代給創作和閱讀帶來的沖擊。在他看來,數字化閱讀和寫作將會改變文學形態,進而改變美學標準,因此,他特別強調文學批評的功能和任務,他說:“批評家不能失語,面對新的文學現實、創作現實,批評要有自己的聲音,要發揮引導的作用。 ”
紙質書的文化傳承作用值得珍視并且堅守
紙,誕生在中國;造紙術的出現,對促進世界文明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因而,紙、紙質書、紙質閱讀,對于中國人來說,有著更加不同尋常的價值。誠然,數字化閱讀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大勢,不過,紙質書負有的承繼傳統、延綿文化的功能和作用,仍然值得人們珍視并且堅守。
現在有一個流行的名詞,叫做“淺閱讀”。顧名思義,淺閱讀,指的是不需要深入思考的淺層次閱讀。它的特點是快速獲取信息,一目十行,不深究其理,能夠在較短的時間里獲得較多的視覺快感和心理愉悅。這類閱讀適應了全媒體時代求快、求新的特點,但同時,卻失去了在閱讀過程中積淀、回味的過程。電子書的出現正是因應了“淺閱讀”的需求。而與之相反的是“深閱讀”,它更強調閱讀的質量,追求閱讀過程中的文化體驗,重視高層次的精神享受。紙質書便是適合于“深閱讀”的載體,它能夠令讀者更深入地投入到閱讀當中,并且,不僅可以提供文字之美,更可以通過圖書的裝幀、設計以及紙張的質感,甚至是印刷帶來的墨香,創造一個整體的美的氛圍。不夸張地說,這一系列的閱讀享受,只有通過紙質閱讀才能夠真正獲得。
喜愛讀書的人對紙質閱讀的優點有深刻的體會。在新浪微博搜索關鍵詞“紙質閱讀”,可以找到許多有關的感言。例如,“紙質閱讀帶來的安心愉悅是任何信息渠道都無法帶來的”;“精挑細選,靜心品味,電子時代的紙質閱讀更可貴”;“我還是喜歡紙質閱讀,電子書可以瀏覽,但不適合品讀”;“當我選擇數字化媒介進行閱讀時,更多的是一種獲取信息的需求,而真正要獲取文化、思想時,我會選擇紙質閱讀”。
市場消息顯示,目前,裝幀精美、設計獨到的紙質書十分受讀者歡迎,其中套裝書、精裝書更是銷量驚人。不久前,海豚出版社出版了《董橋七十》一書,該書從董橋迄今出版的33種文集1800篇文章中,精心選出70篇,匯成一冊,裝幀設計十分考究,包括有真皮精裝本、仿皮本、毛邊本和簽字本,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所以,一經面世,立刻引起購買熱潮。另一方面,作為數字化閱讀主力群體的青少年,同樣也會變成紙質書的擁躉。去年,電影《哈利·波特7》熱映期間,原著銷量節節上升,許多讀者更是專門購買全套原著用來收藏。
今年3月,《環球時報》刊登了一篇文章,題為《讀精美紙質書的人更出眾》。文章中提到,在美國推出的村上春樹《1Q84》精裝本,一共賣出了9.5萬冊,而電子版卻只售出了2.8萬套,成功使紙質書“戰勝”了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