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視頻網站制播劇迅速崛起,“一劇兩星”政策出臺,80后、90后群體的觀劇口味在美劇、韓劇的影響下日新月異,電視劇市場環境正在發生劇烈變化,對電視臺、電視劇制作方、視頻網站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當下,基于新媒體的大數據技術已經得到具有前瞻意識的影視精英的足夠重視和嘗試應用。大數據最為核心的魅力是發現規律和提供預測,如果應用 到電視劇的項目評估、投融資、班底組建、創作、營銷乃至衍生品開發等領域,找到受眾的觀看規律和審美期待,那么電視劇的收視率、口碑和效益將大大提升。所 以,擁有海量而準確的大數據,可以為整個電視劇產業鏈的打造提供革命性的助力。2014年,包括愛奇藝、優酷等在內的多家影視制作企業和互聯網企業,在完 成了一系列的戰略聯合之后,開始運用大數據介入產業發展,而大數據技術所帶來的高收視率也在《愛情公寓》《不一樣的美男子》等劇中得到彰顯。
隨著各路資本不斷匯集電視劇產業,大制作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單集制作成本的紀錄被不斷刷新,《離婚律師》高達150萬元一集,《武則天 傳奇》甚至超過300萬元一集。這些大制作不乏品質高的優秀劇目,但也有很多口碑不佳的失敗之作。這些失敗之作大多是虛有其表的“偽大片”,投入很大程度 上被個別明星的片酬、宏大的場面、奢華的服裝道具所占據,留給劇作本身的預算卻很少。殊不知,大制作不只是高投資,高投資也未必能出精品。大制作最重要的 特點應該是大情懷、大視野和高品質,所以巨額投資不只要用在演員、服裝、道具等畫面上看得到的地方,更需要投入到導演、編劇等創作者在熒屏背后對故事內 容、思想內涵、價值觀念的精工細作上,從而形成合力。倘若劇作藝術水準不足、主題思想偏頗,只倚重明星出演、華麗視效來提升作品賣點,長此以往本末倒置, 將使產業墮入明星出演價格虛高、創作奢華浮躁之風彌漫的惡性循環中。
《湄公河大案》《開國元勛朱德》等電視臺的獨播劇目或獲得較好收視成績,或在觀眾中引起熱烈反響,使“獨播劇熱潮”成為2014年中國電視 行業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其實,這種播出模式在西方電視業流行已久。2005年,中央電視臺在國內率先提出了“獨播劇”概念,并播出了中國電視史上第一部 獨播劇《寶蓮燈》。仔細分析,這種獨播方式擁有諸多優點:首先,這有利于電視臺對制作成本的管控,從而降低電視劇的購買成本。其次,獨播劇可以和電視臺的 立臺理念進行個性化對接,以凸顯媒體的辨識度,鎖定目標受眾。如江蘇衛視的“幸福中國”理念和湖南衛視的“快樂中國”理念,都在其各自的獨播劇中有所體 現。再次,獨播劇有利于打通電視劇和其他電視節目如綜藝節目之間的壁壘,進一步提升電視劇與目標受眾的關聯度。如湖南衛視的“金鷹獨播劇場”、江蘇衛視的 “幸福劇場”、東方衛視的“夢想劇場”、浙江衛視的“中國藍劇場”,都與各自的綜藝節目形成呼應。出于自身戰略及長期發展考慮,愈來愈多的各大電視臺選擇 獨播模式,據業內人士統計,2010年以來,已有70%左右的省級衛視涉足獨播劇,使獨播劇逐漸成為各大電視臺搶占電視劇市場的一招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