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不懈努力,我們欣喜地看到,微信“朋友圈”中的讀書人多了,報刊媒體上倡導全民閱讀的聲音響了,各種薦書書目看不過來了,眾多民間圖書館、繪本館、閱讀推廣公益組織成長起來了,自動借書機、流動借書車、流動圖書角和24小時書店在各地出現了……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數據顯示,我國國民閱讀率和閱讀量開始持續上升。
全民閱讀的路還很漫長
我們也必須看到,我國的全民閱讀仍處于起步階段,與當今社會經濟發展和建設文化強國的要求還不相適應,全民閱讀的軟硬件與群眾需求還不相適應,這將成為制約國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養的瓶頸。
其中突出的問題,一是閱讀公共資源亟須增加。例如,截至2013年,我國共有縣以上公共圖書館3112個,人均擁有公共圖書館藏書0.55冊,這和國際圖聯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薦的人均1.5—2.5冊圖書館藏書量、圖書館最佳覆蓋半徑和服務讀者數量等標準相比,存在顯著差距。
二是重點人群閱讀亟須保障。我國中西部地區與沿海發達地區、農村與城市的閱讀資源和閱讀習慣地域性差距較大,兼之全國共有2.9億進城務工人員、6100余萬農村留守兒童、8900萬殘疾人(其中視障殘疾人1200萬人),公共閱讀設施現有服務能力明顯不足。
三是社會閱讀氛圍亟須引領。在社會經濟轉型的過程中,“讀書無用論”等錯誤思潮依舊蔓延,手機閱讀、網絡閱讀等雖便捷普及,但內容良莠不齊,一些書店面臨人力、房租的壓力而生存艱難,城市閱讀生態堪憂。
四是全民閱讀體制機制建設亟須加強。全民閱讀工作涉及面廣,但中央層面還沒有建立全民閱讀協調機制,無法形成合力,長期、持續深入開展的動力明顯不足。相當多的省市,特別是欠發達地區,缺乏財稅政策支持,甚至沒有全民閱讀工作經費,無力開展全民閱讀活動。
全民閱讀的未來令人期待
讀書的力量無處不在。習近平總書記率先垂范,將讀書視為“一種生活方式”,屢屢強調讀書的重要,“讀書可以讓人保持思想活力,讓人得到智慧啟發,讓人滋養浩然之氣”。總書記的澳門大學之行,更是以典籍為禮贈予橫琴島的師生,其中寄托了他鼓勵大家傳承發揚中華文化基因更多的情懷。我們殷切期盼黨和國家領導人參與全國重大全民閱讀活動,成為我國全民閱讀的形象代言人,引領全民閱讀。中央領導由讀書所蘊蓄的人格魅力和知識魅力,必將極大地激發青少年對于閱讀的熱情,并成為他們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動力。
全民閱讀是一項百年樹人的基礎工程,需要建立長久而穩定的體制機制保障。據此,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呼吁:
一要盡快建立國家層面的全民閱讀工作協調機制,引領全民閱讀。
二要加大全民閱讀工作的財政支持力度和稅收優惠力度,轉變公共財政投入方式,通過政府購買服務、項目補貼等方式,鼓勵和引導全民閱讀。
三要全面加強閱讀設施建設,創新閱讀指導和服務方式,建立閱讀推廣人隊伍,加強閱讀推廣人才隊伍建設,形成科學規劃、合理布局、覆蓋城鄉、便利實用、服務高效的公益性閱讀設施體系。
四要保障重點人群需求,突出兒童優先原則,重點扶持老少邊窮地區的全民閱讀工作,促進全民閱讀事業均衡協調發展。
“不敢妄為些小事,只因曾讀數行書。”數千年來,一部中國的閱讀史,也是一部兼收并蓄、博采眾長、歷盡滄桑而不曾斷絕的中華文化成長史。我們的文化基因,我們的民族文脈,都在成長的長河中流淌、沉淀。今天,我們促進全民閱讀,旨在促使中華大地上的每一個人都能成為讀書人,讓每個人的真、善、美和創造力,通過閱讀而不斷蔓延,涓滴凝聚,為子孫后代匯集成浩瀚雄渾的文明之洋、心靈之海,潮汐奔涌,推動“兩個一百年”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