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往往是高明的評判者,批評家要善于同他們互動,避免批評自說自話,否則批評的路會越走越窄,創作的路也會越走越窄
只要批評家以敬重之心對待評論對象,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終會得到創作者的包涵支持
一個藝術家的心靈隱藏在他的作品中,批評要把它拉到亮處,最大限度地發揮它照亮人心、溫暖世界的作用
文藝評論映照文藝現實,參與文藝發展,以服務讀者、服務創作為天職,在時代與創作進步中尋找出路、實現自身價值是評論工作者的使命。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的要求,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和鑒賞作品,倡導說真話、講道理的評論,真誠、勤勞和熱忱必不可少,努力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讓大眾滿意、文藝家受益,需要評論家有堅守、能奉獻、善作為。
發現與被發現是相互的驚喜
酒香也怕巷子深,發現與被發現是相互的驚喜。當年劉勰為求文壇領袖沈約認可《文心雕龍》,頗費一番周折,一是說他半路攔住沈約座駕,將《文心雕龍》呈上,二是說他假稱售賣珍本古書吸引沈約,得到后者激賞才聞名遐邇。杰作不被發現是創作者與評論者雙方的遺憾。法國作家法朗士曾經說:“敢于在杰作堆里問津的才是好批評家”,對優秀作品,遲鈍和失語是最大的失職。優秀作品不由題材分量、描寫人物重要與否及時間跨度決定,而是取決于作家藝術家思想是否幽微、眼光是否精巧,審美地把握世界的方式是否獨特。杰作內部往往布滿迷津,其幽深、邈遠、復雜需傾注腦力與心智,不勤加勘探難以登堂入室。文藝評論敢于“問津”杰作的探險精神是可貴的,但如果工具、方法陳舊,感覺愚鈍,真金珍寶必會視而不見,或者隔靴搔癢地只探及皮毛,要么說不到點子上,要么漏判謬判,造成遺憾。
評論家不是天然真理在握,不能自恃手持裁決權,就隨意“生殺予奪”。在作品面前,批評者是想顯示學問、塑造自我形象,還是關心問題、在意創作、真誠對話,其結果天差地別。此外,大眾往往是作品優劣的高明評判者,批評家要善于同沉默的大多數熱情互動,避免自說自話。如果批評家只在意少數人的看法,不關心普通讀者的感受,服務對象單一,認為只要讓圈里人、行內人滿意就功德圓滿了,批評的路會越走越窄,創作的路也會越走越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