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書屋一角
新建的數字書屋監管平臺。
商州文化成果展示。
本網訊 (秦 毅 阮世喜 沙小紅)有一種顏色在早春的山區特別鮮艷,有一種房屋相對于在山坳里的泥瓦房特別氣派……日前,筆者在前往商州區三岔河鎮的路上看到,兼具農家書屋、文化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以及科普活動站等文化功能的黃色建筑——村黨員活動室嶄新而氣派。崎嶇山路上,眾多書寫在小橋及多處墻壁上的“實施公共文化均等服務”“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等大幅標語,醒目而亮麗。
三岔河鎮地處商州城西18公里的山旮旯里,這里山山相連、溝溝相通,素有“九溝十二岔”之稱,處于秦楚文化的交融地。近兩年來,隨著國家對文化建設的投入力度越來越大,這里的文化設施也得到極大地改善。
“我們好多辦公室里還配不上電腦,但每個村文化室內都有。”三岔河鎮黨委書記劉建華說,鎮政府機關沒有豪華的辦公大樓,甚至在這個已經飄雪的冬日里沒有任何取暖設備。如果沒有向導帶路,路邊極普通的小院是難以讓人將其與“鎮最高行政機關”聯系起來。在它不遠處的七星村文化活動室里,溫暖和舒適讓這里成了村民們的幸福家園。
“我們的農家書屋現有藏書2000多冊,以農業科普知識、生活健康及兒童用書等系列讀物為主。每天來這里借閱書籍、上網的村民絡繹不絕。”該村農家書屋的工作人員介紹說。
“為了方便互通有無,在構建農家書屋時,提供了3種配書方案,相鄰村方案不同。這樣一來,相當于藏書量翻番。而哪里有自己想借的書,電腦一查便知。”商州區文化廣播影視局局長張勇介紹。
“如今,國家加大了文化投入。有了財政支持,我們開展公共文化活動比以前容易多啦!好多事情,以前是想想拉倒,現在則是想干就干,群眾的積極性越來越高。”談起文化建設的變化,劉建華如是說。“待建的鎮文化站有300多平方米,已立項,計劃今年實施建設。”
張勇給筆者算了這樣一筆賬:以三岔河鎮為例,其現有10個行政村,各級財政和文化部門從2012年起每年為每個村撥付1萬元的文化活動專項補助經費,為鎮文化站撥付5萬元的免費開放經費。綜合計算,該鎮每年有15萬元左右的文化活動經費,開展各類文化活動有了經費的保障。
在商州區文化館,談到文化扶持力度的加大,館長郝忠鋒說,他自己經常被別人羨慕,就因為能從區里、市里乃至省里拿到專項資金,而這其實是因為國家的政策好。“有了資金和政策支持,全館上上下下的干勁越來越足,群眾的參與度也越來越大。僅最近幾個月,文化館就接連被陜西省文聯、劇協評為‘陜西省第四屆小戲小品大賽’優秀組織單位,被省藝術館、省非遺保護中心評為2012年社會公共服務及非遺保護先進單位。為了更好地服務群眾,下一步,我們將聯合區廣電中心開設‘周末大家唱’品牌欄目,每月還要舉辦兩期與外來務工人員有關的文化活動,并使之成為常態。”
文化投入帶來的不只是資金,更有意識和規劃。三岔河鎮獨特的氣候使這里盛產紅櫻桃。商州區在2010年度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規劃實施中,結合當地群眾栽植櫻桃的傳統習慣,把鞏固和壯大櫻桃產業作為當地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明年,栽植的櫻桃將迎來大面積掛果收獲期,我們將打破單純的農業種植,開發建設農產品文化旅游基地,并以此為產業,給經濟添加文化附加值。”劉建華說。
目前,商州19個鎮數字圖書館項目建設已實施14個,15個鎮文化站配送文化共享工程計算機、數字移動播放器,共計完成投資212.5萬元,農村有線電視擴網工程加快實施,廣播電視“戶戶通”工程全面啟動,文化共享工程村級服務點和農家書屋兩個項目實現了全覆蓋。張勇說,“文化是一個平臺,也是一項產業,只有把產業做大做強,文化這艘大船才能借風揚帆。提升文化產業水平,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商州人如今敢想也敢干了。建設‘陜南強區,幸福商州’,文化的力量正在這里煥發無窮魅力。”